夏日里,烈日炎炎,人体如果长时间在太阳下暴晒,或者长时间在没有防暑降温措施的高温环境里工作,或者室内空气不流通,过于闷热,体内的热量又不能向外散发,都有可能会引起中暑。中暑后,人们会出现头晕、呕吐、乏力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死亡。高温炙烤下,正确防暑很重要。
今天给大家科普下关于中暑的早期识别、救治、预防等方面知识。
一、什么是中暑
中暑是由高温环境引起的,以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为特点的疾病。根据临床表现不同,中暑可分为轻度中暑(先兆中暑)、中度中暑(热衰竭)和重度中暑(热射病)。
二、中暑的表现
暴露于高温(高湿)环境和(或)剧烈运动一定时间后出现:
①头晕、头痛、反应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
②口渴、心悸、心率明显增快、血压下降、晕厥;
③恶心、呕吐、腹泻、少尿或无尿;
④大汗或无汗、面色潮红或苍白、皮肤灼热或湿冷、肌痛、抽搐;
⑤发热(体温>37.3℃)。
三、中暑的高危人群
①基础疾病: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病、少汗症、严重皮肤疾病等;
②年龄:如老年人、婴幼儿;
③防暑意识不足:如因节俭选择不开空调、泡温泉或蒸桑拿时间过久等;
④脱水:老年人体内水分含量低,易脱水;
⑤超重或低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MI)>25或<18.5;
⑥户外劳作:如外出干农活等;
⑦药物影响:服用某些影响体温调节的药物,如抗胆碱类药物、抗组胺类药物、抗精神病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
⑧特殊人群:如孕产妇、卧床需要他人照顾的人群。
四、中暑的分级
目前,临床上根据严重程度,将中暑分3级:
1、先兆中暑:头痛、眼花、耳鸣、头晕、口渴、心悸、体温正常或略升高。如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和盐分,短时间内即可恢复。
2、轻度中暑:除先兆中暑症状外,体温在38℃以上,面色潮红或苍白、大汗、皮肤湿冷、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经休息后,可恢复正常。
3、重度中暑:也称热衰竭,主要为皮肤湿冷、恶心、呕吐、瞳孔扩大、腹部或肢体痉挛、脉搏快,常有晕厥、昏迷、高热甚至意识丧失。这是中暑中最严重的,如不及时救治将危急生命。
五、中暑的预防
1、当在高热环境的户外进行活动时,需戴帽子或打伞,做好个人防护,避免阳光直射;
2、尽量穿浅色的衣物;
3、需注意尽量在通风的环境下活动;
4、体力劳动者,在户外做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时,必须保证适当的饮水,可以服用藿香正气水、人丹等,起到预防、治疗中暑的作用。
六、中暑的急救
急救口诀,“一移,二敷,三喝,四擦,五降”方便助人自助。“一移” :通风散热迅速脱离高温环境,将中暑者移至阴凉通风处,同时垫高头部,解开衣服扣子,以利于呼吸和散热。
“二敷”:先温再凉给头部降温需要循序渐进,先用温水敷,后改用冷水、冰水敷。
“三喝” :补充电解质饮用淡盐水,补充身体所需的水分,同时补充部分无机盐。
“四擦” :冷水擦身当高温、高湿、无风,身体散热困难时,可用冷水或冰水擦浴至皮肤发红。
“五降”:物理降温当中暑者体温高达40℃以上,出现昏迷、抽搐等症状时,要快速、有效、持续地降温,重点注意颈部,腋下,大腿内侧降温;同时拨打120,尽快把人送到医院急诊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