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成功举办机器人支气管镜技术宣讲培训活动,旨在进入更远端气道,进一步提高肺外周病变的诊断率。医院副院长冯雷出席并致辞,美籍介入肺脏病重症监护医学专家何涛教授进行机器人支气管镜技术宣讲并操作演练,来自鲁西南十二县市区的二十余名呼吸介入领域同道参加本次活动
冯雷在致辞中欢迎何涛教授团队来院指导交流,感谢何涛教授将最新呼吸介入诊疗技术-机器人支气管镜技术带来我院。近年来,外周肺结节的检出率不断增加,如何更安全有效地获取肺外周结节的标本进而明确诊断,成为临床面临的重大难题。近年来,虽然导航支气管镜、径向探头支气管内超声等引导支气管镜技术不断发展,诊断率获得了明显提高,但总体诊断率仍不理想,远低于经皮肺穿刺技术。但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技术存在气胸、出血等问题。具备提高其诊断阳性率,可在一次操作中同时进行诊断和分期,并且在安全性上具有优势的机器人支气管镜技术应运而生。机器人支气管镜技术在灵活性上具有优势,能够进入更远端气道,并且具有更好的稳定性,有望进一步提高肺外周病变的诊断率。
活动中,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边翠霞主任详细介绍了本科室在呼吸介入诊疗中的工作现状。来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大卫格芬医学院的何涛教授进行了题为“支气管镜机器人在肺结节中取样的应用”专题讲座,从专业的角度讲解了IonTM系统机器人支气管镜技术的发展历程、系统构成、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及应用前景。而后呼吸科医护人员带领与会人员参观了我院的支气管镜室,并进行机器人支气管镜技术Ion系统的离体猪肺演示。
目前,在外科领域,机器人辅助手术已经彻底改变了外科治疗,可以实现精确解剖重建,最大限度地提高肿瘤切除效果,保护功能;并且与开放手术相比,更安全、更微创、更容易操作,被广泛采用。现阶段,机器人支气管镜作为一种人工智能辅助工具,在保持直视的前提下,能够进入更远端的气道,提高肺外周病变活检时的灵活性和安全性,进而提高诊断率,同时减少操作时间、辐射和感染暴露。随着其技术的不断开发完善,机器人支气管镜技术将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成为临床医生诊断治疗肺外周病变诊的有力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