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夏季,慢性肺病的患者由于阳气恢复,身体在这时都会轻松很多。但是近年来,由于防暑过度、贪凉饮冷,夏季也成为了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季节。济宁市中医院肺病科主任刘璐为大家讲解夏季呼吸道疾病的防护:
夏季呼吸道患病特点
夏季气候特点为湿热交蒸,中医称这一季节为“长夏”。此时节暑邪、湿邪为主要致病邪气:暑邪侵袭人体后,人容易出汗,出汗又耗气;湿所易导致周身困倦、胸闷气短。
为顺应天时,人体腠理开泄,阳气向外宣发而体内阳气匮乏,表现为“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的特点。此时若再长时间依赖空调降温、贪凉饮冷,体内阳气更衰,风寒邪气易趁虚而入,侵犯人体的卫阳之气,导致上呼吸道感染;同时体内湿热还不能随汗出散发而郁积,因此呈现出外有风寒,内有湿热的“阴暑”、“寒包火”等感冒症候。生活中许多人也有这种感觉,夏天得了感冒比冬天还难受,头晕脑胀、乏力气短、食欲还很差。
尤其是对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心病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本身阳气虚弱,夏季再受凉就很容易出现下呼吸道的症状,喘息、憋闷、咳嗽咳痰等症状就会随之加重。
伏天养阳 重在护肺
中医顺应自然的养生理念,提倡“春夏养阳”。三伏天是一年中的阳中之阳,此时借助暑热骄阳之力,驱除人体内积寒湿邪,正是肺脏得以舒展的好时机。正所谓“三伏养好肺,秋冬少生病。”
肺为“华盖”,最怕受寒。肺也是“娇脏”,最怕干燥。三伏天养肺应注意:
1.防寒护阳
饮食、生活上防暑降温要有节制,避免冷食冷饮,控制好吹空调的温度和时间。适当吃些葱、姜、蒜等辛味和牛羊肉等温热性质的食物,能散寒、化湿。民间“冬吃萝卜夏吃姜”“六月的羊肉赛人参”的说法,大有道理。
夏季随处可见的紫苏是一味散寒解表的良药,还能够改善食欲。取鲜紫苏叶一把、生姜3片、红枣6个煮水代茶饮,可以减轻夏季感冒和消化不良的症状。
2.养护津液
夏季汗多、睡眠差易伤津耗气造成咽干、咽痛、口舌生疮。因此应忌食辣,避免熬夜,以免郁火内生而耗伤阴血。饮食上可吃些酸味和清润多汁的蔬菜水果。比如柠檬、乌梅、葡萄、黄瓜、冬瓜、番茄等,能敛汗生津,健胃消食。如有咽喉不适症状,可饮用祛湿利咽茶,取金银花、桔梗、麦冬、陈皮、莲子心各5克,煮水代茶饮。
3.调畅内外环境
闷热的天气会影响到人的情绪,多做深呼吸,遇事不急躁,适当闭目养神,体会心静自然凉的妙处。戒烟、减少接触各种有害气体和粉尘。空调室内要经常通风,增加空气流动,减少细菌、病毒在空气中的密度。
肺病患者中医外治法调理
济宁市中医院肺病科通过多种中医外治法调理各类肺系疾病:
“冬病夏治”穴位敷贴治疗
对患有秋冬季好发的呼吸道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鼻炎、体虚易感等人群,尤其适宜。三伏不排寒,入秋必有痰。肺病患者在三伏天进行贴敷肺病科特制金水固本贴,药性能更快速地渗透进机体,逼出体内的寒邪痰湿,帮助患者增强抵抗力,到秋冬季减轻肺部症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将药物注入相应腧穴内,通过穴位、针刺、药物相结合的方式,发挥腧穴-经络-脏腑的共同作用,扩大疗效。慢性咳、喘的肺病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肺气耗损,肺病科采用黄芪注射液注射足三里、肺腧、关元等穴位,可以达到培土生金、扶正祛邪、调和五脏气血、提高身体免疫力的效果。
艾灸
背为阳,取背俞穴,在距离皮肤两厘米处,采用艾条悬灸和艾灸器温灸的方式施灸,每次艾灸30分钟。对于素体阳虚、喜暖怕凉、遇冬怕冷的人群,通过刺激背部穴位,能起到温通经络、振奋阳气、恢复脏腑功能的作用。
目前,济宁市中医院肺病科已开展了中药穴位贴敷(包括冬病夏治的三伏贴、三九贴)、穴位注射、中药熏洗、中药塌渍、艾灸、耳针、中药封包等中医外治疗法。现已建立起支气管哮喘、慢阻肺、肺心病、慢性呼吸衰竭、肺间质纤维化、肺炎等专病诊治方案。在中医内病外治、内外结合的肺康复治疗慢性肺疾病方面,肺病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优势,也取得了显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