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人看来,看中医就是喝中药,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派驻专家、西苑医院济宁医院肾病科执行主任、医学博士张晶晶表示,中医并不是只会吃药,中医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它包含了健康,疾病。《黄帝内经》中的第一句话,就是先把身体养好,然后才能治好已病。“治未病”的含义是什么?一是在患者还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就进行预防,以注意生活习惯,注意饮食,调整心情,配合针灸、运动、气功等;二是通过改变外在环境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在中国传统医学看来,健康意味着"平衡",也就是人与人、自然、社会之间比较和谐,顺应大自然的规律,“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
中医治疗,是为了让病人回到正常的状态。肾乃先天之本,是五脏六腑的根基,肾气充盈,才能正常为人体五脏六腑提供滋养,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提供保障。那么,慢性肾脏病患者该如何调养,才能帮助肾功能恢复呢?张晶晶博士建议注意以下四点。
(一)饮食调理
1、多吃褐色的食物,颜色黑的食物有助于养肾,多吃黑木耳、黑豆、乌鸡、紫菜、海参等。生命取决于气化,而非物质。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栗,霍。一《灵枢 五味》。
2、忌食伤肾:平时要注意清淡,不要只顾着嘴馋而忽略了重口味的害处。五味入五脏,各有利弊,吃得太多,必使一脏平衡,又使一脏受损,要平衡,慎思慎欲,反伤脾胃,食清淡,自有补益。古语说过:断盐不是道,孰谓补肾如增福田,却非养神之道,淡食中自有真气可以保命安神。如果食用食盐过多,会损伤肾脏,使血压上升;浓茶,功能饮料,辣椒等食物,都会扰乱肝火,增加肾的负荷。
(二)情志调理
在修身上,讲究“寡欲”、“养德”,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唐朝的药王孙思邈说过:“故养性者,不但饵药餐霞,其在兼于百行;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德行不充,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这里所说的“百行”,指的是诸般品德。它的含义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利于身体的健康。寄情于自然,以山水草木为寄托,以此来调节心境。情感保健是指通过调志、调神等手段,对身心进行保护、调整的一种养生方法。
许多人喜爱水,特别是大海。据说,在水边能使人心平气和,眺望大海能使人思维开阔,与水亲近可以治愈心灵的创伤。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肾是一个“水”的器官。肾脏为先天之本,水是一切的根本。所以说,靠近水源,实际上就是对肾脏的滋补。肾水旺盛,可以养木,可以藏相火,可以润火,可以润肺,可以强身健体。
冬天的时候,补肾是最好的。冬季的时候,需要的是养阴,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敛火下行,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多打坐,这样才能养阴。要尽可能地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减少烦恼,让自己的心境变得开朗流畅,不被琐事所困扰,不为名利而烦恼,这样,心就不会劳累,相火就不会乱了,心、肾都会得到保护,就会变得很健康。
(三)起居调理
《周易》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到了夜里,就睡个好觉;清晨破晓,赶快起来,此乃与日月同辉;夏天,那就暖和点,别把冷气随便打开;冬天,就是要注意保暖,不能让空调温度过高,这是顺应季节的规律。“应四时,以适寒暑”。所谓“阴阳和”,一则使阳气在冬三月归根,即阳气闭藏,秋天阳收,春天阳生,夏天阳浮,冬天阳收,这即是四时的阴阳平衡;二则,肾精易耗,肾气易虚,肾阳易损,借冬天补肾,其实是恢复肾的活力,使肾能与其他四脏平衡,并能维持肾的正常生理功能。
冬季不宜太暖和,太暖和的话,肾阳会散失,不利藏气。冬季要安静,不要剧烈活动,不要出大汗,不要在寒冷的天气里游泳,否则会伤及肾气。冬天的锻炼,是对身体的摧残。出大汗,是使精气由藏转散,如此种种,都会伤及身体的元气。精气不存,大病难治。大病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损伤元气。
(四)运动调理
打坐,练气功以及八段锦、五禽戏等中医养生操都可以养正气。世界上的能量是很大的,而人的气息却是非常的渺小,所以我们只能根据气候的变化来滋养我们的五脏六腑。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的余仁欢教授自创的“益肾养生功”,此功法功由床上八段锦变化而来,练习方法简单,非常适合慢性肾病患者及体质虚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