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2017年冬季(丁酉年终之气)济宁市流感中医药防治方案
发布日期:2018-01-10 18:24 浏览次数: 字号:[ ]
分享


2017年冬季(丁酉年终之气)济宁市流感中医药防治方案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对人体健康危害较重的病毒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目前我市进入流感流行的高发期。本次流感与往年相比,流行时间有所提前;病毒以乙型流感病毒为主;聚集性疫情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所占比例较高。为防止流感疫情进一步扩散,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做好我市流感防治工作,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结合地域情况,按照中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制定本中医药防治方案。 

一、 病因病机 

流感属于中医温病、戾气范畴,由外感六淫邪气所致。肺主气属卫,与皮毛相表里,外邪上受,首先犯肺,肺气失宣,卫气被遏,出现一系列卫表症状,为表热实证。若人体正气偏虚,病邪由卫入气,邪正斗争激烈,脏腑功能失调可致邪毒入里化热。进一步发展可灼伤气营,成气营两燔之证。后期邪退正虚,气阴两伤。本次流感以少年儿童居多,小儿肺脏娇嫩,容易染邪,且病邪传遍迅速,容易夹痰夹湿,热毒炽盛易惊风。潜伏期一般1~7天左右,多为1~3天。 

按照中医运气学理论,2017年符合“丁酉岁”(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中见少角木运)的运气特点。本次流感发生的时段,是客气为火气加临的时段,显著地反映出丁酉岁“终之气”(主气太阳寒水,客气少阴君火,主运客运都是“少水”)的运气特点。终之气主气太阳寒水遭遇客气少阴君火加临,在泉之气又为少阴君火,一方面易于形成寒盛火郁,激而后发;另一方面燥火灼津,阳明不降。

二、临床症状 

通常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包括发热恶寒、咳嗽、咽喉痛、咳痰、全身酸痛、头痛、乏力等。部分病例还会出现泄泻或(和)呕吐,约10%病例可不发热。小儿可出现厌食,高热者可出现惊风。其中高热和咳嗽反复难愈。体征主要包括咽部充血和扁桃体肿大。部分患者病情可迅速进展,来势凶猛、突然高热、体温超过39℃,邪陷心包,甚至亡阴、亡阳,出现厥脱导致死亡。 

三、辨证论治 

(一)温病学说辨证

辨证要点:本病初起邪热犯卫,属表热实证,而后热毒袭肺,并可灼伤气营,后期邪退正虚,耗伤气阴。 治疗原则:根据疾病阶段的不同,适时选用疏风解表、清肺解毒、清气凉营、益气养阴之法。 

1、风热犯卫 

症状:发热恶寒或未发热、咽红不适、肌酸乏力、或轻咳,舌淡红,苔薄或薄腻,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 

参考方药:金银花18g、连翘15g、竹叶9g、荆芥6g、薄荷6g(后下)、桔梗6g、牛蒡子9g、芦根18g、炒杏仁9g、生甘草6g。 

2、热毒袭肺 

症状:发热、咳嗽频剧、痰粘稠或黄或有血丝、咽喉肿痛、口渴、目赤、恶心呕吐、腹痛泄泻,舌红或绛,苔黄或腻,脉滑数。 

治法:清肺解毒 

参考方药:炙麻黄9g、炒杏仁9g、桔梗12g、前胡12g、白前12g、生石膏30g、黄芩12g、金银花30g、浙贝12g、公英30g、沙参12g、生甘草6g。 

3、气营两燔 

症状:壮热、咳嗽气急、胸闷喘促或胸胁胀痛、烦躁不安、甚者神昏谵语、口渴欲饮、溲赤、便干,舌红绛,苔黄,脉细数。 

治法:清气凉营 

参考方药:水牛角24g(先煎)、玄参12g、生地15g、麦冬12g、金银花30g、连翘15g、黄连9g、栀子12g、赤芍9g、丹参12g、瓜蒌18g、生甘草6g。 

4、正虚邪退 

症状:倦怠乏力、口干、多汗、食欲欠佳,舌红苔少,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阴,健脾和胃 

参考方药:党参15g、黄芪15g、太子参21g、麦冬12g、五味子6g、茯苓12g、白术12g、砂仁9g、生甘草6g、生姜3片、大枣3枚。 

(二)运气学说辨证 

结合全市中医医院的医生诊治经验,经我市中医运气学专家研究讨论,结合中医经典《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在当前流感流行之际,可根据不同症象选用下列中药处方。 

1、太阳病之风寒束表:以表症为主,初起发热,恶寒,头痛,身痛等,舌红苔薄黄腻,脉浮。

治则:发汗解表化湿。

方药组成:九味羌活汤(羌活9g、防风9g、细辛3g、苍耳子、白芷、川芎各9g、黄芩12g、甘草6g、生地黄9g)。

若合并阳明病,见发热,大便干燥,午后热甚等,应清降阳明,可配合丁酉燥金司天方审平汤(天冬15-20g、山萸肉9g、白芍9g、远志6-9g、紫檀3-6g(可用木蝴蝶3g代替)、白术6g、生姜9g、大枣9g)或加白虎汤重用石膏量及承气汤类。若合并病在少阳,出现寒热往来,口干口苦等症,多选柴胡剂;三经(太阳、少阳、阳明)同病者,可以选用柴葛解肌汤(柴胡6g、葛根9g、黄芩6g、白芍6g,桔梗、甘草、羌活、白芷各3g、石膏15g、大枣6g、生姜6g)。

2、阴虚发热:发热不退,午后或晚上为多,口干咽痛,舌红苔少津,脉细弦或数。

治则:滋阴清热,解表润燥。

方药组成:葳蕤汤(葳蕤即玉竹12g、白薇3g、麻黄9g、羌活9g、苦杏仁9g、甘草6g、川芎9g、石膏12g)。

3、阴虚咳嗽:发热后或热势不慎者,咳嗽,少痰或痰不易咳出,身热头痛,气逆而喘,咽喉干燥,鼻燥,心烦口渴,胸满胁痛,舌干少苔,脉虚大而数。

治则:滋阴润肺,化燥抑金。

方药组成:司天麦冬汤(麦冬20-30g、桑白皮15g、钟乳石15g先煎、党参15g、紫菀12g、白芷12g、清半夏12g、淡竹叶10g、甘草10g)。

病情较重出现憋闷,咳嗽喘息,心慌紫绀,烦躁甚至神昏谵语者请及时医院就诊,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

四、预防调护 

治疗期间应认真护理,发热者需适当休息,对老年、婴幼儿、体虚者,需加强观察。注意病情变化,如高热动风、邪陷心包、合并或继发其他疾病等。注意煎药和服药方法。流感以预防为主,应注意下列预防方法: 

1、“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冬季风寒之邪当令,天气寒冷干燥,应注意保暖并适时增减衣物。减少外出次数及到人员密场所逗留时间;外出戴口罩;做好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更衣。学校、托儿机构、养老院中如出现集体发热,应及时报告卫生行政门,采取消毒隔离措施。 

2、“食饮有节”。饮食清淡、多喝水、多食用水果蔬菜及牛奶、鸡蛋、瘦肉等优质蛋白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3、“起居有常”。作息要有规律,早睡早起,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以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注意适当锻炼身体。 

4、“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要心神安宁,情志舒畅, 忌悲忧伤感。避免对流感产生恐惧之心,易导致气机逆乱,或致气郁化热,产生毒热之邪,或致卫气亏虚,外邪乘虚而入。要相信科学,克服恐惧心理,保持平和心态,积极学习流感知识,提高对疾病的认识。 

注:1、妊娠期妇女发病治病与安胎并举,防治流产。哺乳期妇女用药请咨询临床医师。

    2、儿童用药请参考成人方案,并根据儿童体重调整剂量。